銀行理財,失寵


前不久,有報道稱有用戶1萬元銀行理財15個月僅賺9元,引發網友對“理財刺客”的吐槽。更多人跳出來說,自己連本金都虧。有網友稱,“買的銀行理財風險是PR2等級的,存一年不但利息沒有,本金還虧損,本來預計年化收益才2%,這麼低的收益率都虧損。”

廣義的理財包括各類理財產品、基金、股票、債券、保險、黃金等,銀行理財隻是投資體系中的一類。在許多人眼裡,銀行代表著安全,所以很多想理財又不想冒險的人會買銀行理財產品。

其實,不同於銀行存款有固定的利息支付,銀行理財雖然有銀行的信用背書,但在近年來打破剛性兌付,轉為凈值型產品以來,無論宣稱風險級別高低,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

近年來不少投資者遭遇的情況是,買銀行宣稱業績比較基準4%以上的理財,實際上到手的收益低於1%,甚至有人虧掉部分本金。這感覺就像是銀行給你畫個大餅,結果你隻收到一小塊餅的碎屑。

理財產品未達“預期收益率”或虧損,讓很多投資者無法接受。經此一遭,有人對個別銀行心存不滿,有人直接打算放棄銀行理財,轉向更安穩的定期存款和更透明的基金。

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你做好準備嗎?

63萬銀行理財,年收益僅1764元

來自江西的美洋,今年30歲,是醫療行業從業者,五六年前就開始買銀行理財產品。2019年,她在一傢銀行辦卡,往卡裡轉50萬,銀行理財經理聯系美洋並幫她做風險評估。之後美洋買的都是PR2級別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從來沒出現過虧損,年平均收益率在4%-6%。

去年8月,她又在理財經理的推薦下買一款一年期的理財產品,投入63萬。一年裡,這隻理財產品虧多盈少,最近到期贖回,63萬元的理財收益隻有1764元。


美洋購買的銀行理財頁面和到賬的本金及收益 / 受訪者供圖

美洋的這一年,心情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

“我買這款理財的時候,理財經理很有把握地告訴我,這是他們銀行主打的一款非常好的自營產品,憑借對他的信任和我多年買理財的慣性,我總共買100多萬的,除這個還買另一款。”美洋說,結果,這款產品剛買完不久,兩個月就虧六千多塊錢的本金,“我當時很慌,我在好幾傢銀行買這麼多年理財,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問一下經理,他跟我說沒關系,有波動是正常的。”

兩個多月以後,她發現又虧五六千,這時候美洋在網上搜索一些關於凈值型理財的信息,才明白這樣的產品就是不保本的。後來幾個月回升一些,2021年底,裡面大概有1萬元的收益。但一過春節,凈值又開始暴跌。

美洋註意到,2022年2月份開始,社交平臺上有很多人吐槽在銀行理財虧錢。和大多數網友一樣,美洋的理財產品也在2月、3月、4月直線虧損,收益虧完開始虧本金,最高峰虧近三萬元本金。“我當時心情很差,去找銀行理財經理理論,也在他們的客戶群裡吐槽。”

一直到最後兩個月,美洋買的理財產品又逐漸調回一些,直到到期,最終有1764元的收益,收益率0.27%,“我以前買的銀行理財,最終收益都和業績比較基準接近,但這次和4%-5%的業績比較基準相差甚遠。”

36歲的教培行業從業者英子也在近期遭遇銀行理財收益滑鐵盧。她告訴深燃,自己在2021年1月買一傢銀行的理財產品,本金65萬,封閉期523天,業績比較基準4.9%-5.5%。2022年6月25日,產品到期後,她隻拿到3300元利息,這和她預期的4-5萬元利息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買之前有理財經理引導,對方說國傢規定保本不許寫在合同上,但強調他們是國有控股銀行。我問往期的理財產品最終的收益情況,對方表示都能按照業績比較基準來給。他當時還推薦收益率6%-7%的產品給我,我說不要風險高的產品,他說這個風險低、適合我,最後,還不如我放銀行活期。”英子說。

“之前買銀行理財,圖的是保本,利息比定期存款略高,畢竟我還有風險更高的股票和基金現在虧的也很慘,需要有保底的”,美洋表示,但現在銀行理財不保本、收益率低,封閉期錢還拿不出來,這不是每個存錢的人可以承受的。

美洋吐槽,理財經理是會提醒投資有風險,但是同時也會加一句“一般來說沒什麼問題”,在APP上購買的時候,需要閱讀的合同條款很多,她沒有細看,但看也不太懂,最後根本不知道理財產品裡面包含什麼,銀行用這個錢幹啥去。

如今,一些投資者正在逃離銀行理財。

英子決定以後即使再買,也要謹慎一點找合作過的知根知底的銀行。美洋則被傷到,直言兩三年內不會再買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打算去找安穩一點的類似於大額存款等方式。

某網友在社交平臺表示:“近兩年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發現一個詭異的現象:在贖回日到來前幾天給你來個斷崖式下跌,讓原本收益很好變成一般或虧損。回頭還是研究研究股票,因為‘明韭菜’比‘暗韭菜’心裡平衡一點。”

不僅不賺錢,連本金都虧

相比最終收益降低,還處在理財產品封閉期內,經歷著大幅波動的不確定顯然更讓投資者煎熬。再進一步,理財到期後發現本金虧掉,更是不少人難以忍受的事情。

30歲的婷婷在上海工作,她最近就一直在頭疼手裡持續下跌的銀行理財。

2021年底,她幫媽媽挑選某銀行的一款理財產品,風險等級是R2,業績比較基準是4%左右,屬於低風險理財產品,封閉周期18個月,投入90萬元。

她每周都查看一下營收狀況,剛開始幾個月有幾千塊錢的營收,最近半年多以來一直都在虧錢。“賬戶顯示本金截至8月25日已經虧掉2萬元,未來還不知道要虧多少。我也去問銀行的理財經理,他說因為這款產品投資一些波動比較大的產品,我很不能理解,因為我這款產品買的時候寫的是80%是固收,20%投資股票、基金等。”

但銀行方面給她的回復就是,“合同裡面寫這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已經提前告知。”

婷婷對銀行理財產品虧成這樣表示非常憤怒:“為什麼理財產品上要寫業績比較基準是4.3%-5.3%,而不是非保本浮動收益?銀行在APP頁面最明顯的地方仿佛在告訴我們收益率可以達到4%以上,但實際上一切都是未知。”她一再強調,她對低風險的認知就是不會虧本。

她現在難以接受這樣的狀況,但隻能等,沒有任何主動權。

網友甲甲手裡有多支銀行理財產品,3月份,他在社交平臺表示:“每天睜眼第一件事就是看各個APP又虧多少,買的廣發理財本金10萬3個月虧1千多,招行虧五六百,地方銀行虧四五百,全是PR2型。”他告訴深燃,2021年底同期買入的幾款銀行理財產品,截至8月25日,“表現好的有3000-4000元收益,廣發銀行的一隻隻有800元,招商銀行有一支目前還虧著700多元。”

他可以理解銀行理財收益有波動,但不能接受波動幅度幾乎接近基金。在他看來,標榜低風險的PR2型理財,卻時不時出現高風險理財產品類似的負收益,如果是同樣程度的風險,基金、股票還能自己買進賣出,而銀行理財是封閉的,盈虧全看運氣,就顯得不劃算。

各平臺上,這樣的案例不少。黑貓投訴上,有網友曬出截圖,8萬本金理財6個月,虧786元。

也許有人會問,投資理財本身就是有風險的,股票基金虧能接受,為什麼銀行理財虧會反應這麼激烈?

中央財經大學心理學教授竇東徽給出解釋,人們無法接受銀行理財產品下跌,第一個原因是預期和現實的沖突。長期以來,人們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印象是“穩定收益”,這就形成一種代表性直覺(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但隨著市場變化和絕大部分產品轉為凈值型,偶然的下跌就會打破這種預期,這時產生的認知沖擊是很強的。雖然損失比例不高,但是經濟心理學告訴我們,承載效用和價值的,不是財富的絕對值或最終狀態,而是相對於某一參照點的變動,人們對於這種相對變化非常敏感。

第二,人們存在“背叛厭惡”。相比於敵人,人們更厭惡叛徒。因為大部分人對理財產品的理解都是“穩定收益” ,所以安心持有,主要精力放在高風險投資的博弈上,結果沒想到它也“負”,頓時產生“你個濃眉大眼的傢夥也背叛我”的感覺。

更深層次的原因,與心理賬戶理論有關。

他指出,大部分人的投資組合中包含穩健型理財和風險型投資,且多以金字塔形態分佈,底層為穩健投資且資金量較大,頂部為風險型投資,資金量較小但有可能帶來高收益。這種組合對投資者來說,存在一種微妙的心理平衡關系,即多數情況下,如果當日行情下行,風險型產品會產生損失,而穩健型產品可能還有一點正的收益,多少能對投資者產生一點點損失後的心理慰藉,這就是心理賬戶理論中所說的“一線光明法則”(silver-lining pricinple),但當穩健型產品也產生損失(通常這種時候風險型產品也面臨更大的損失)的時候,投資者不僅喪失最後一點慰藉,還面臨雙重損失的痛苦。

銀行理財保本的時代結束

深燃註意到,多位受訪者都有這樣的認知,買銀行理財最起碼要保本,同時,他們認為業績比較基準,就是最終收益率。

但事實上,自從2017年發佈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2018年正式通過後,凈值型理財產品全面取代此前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資管新規今年結束過渡期正式落地,徹底打破剛性兌付。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組織今年2月發佈的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財產品的規模已經壓降至零。

也就是說,保本的銀行理財時代結束。

另外,金融行業從業者錢立豐解釋:“業績比較基準不是年化收益,它現在幾乎變成一個營銷噱頭。事實上,通俗來講,業績比較基準隻是銀行對理財產品設定的一個投資目標,他們試圖努力做到這個程度,但事實上能收益多少不一定。”

並且,近日,又有多傢銀行宣佈下調業績比較基準。8月2日,招銀理財發佈公告稱,將於8月8日起對招睿月添利(平衡)2號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的業績比較基準由2.6%至3.8%調整至2.5%至3.7%;8月3日,中銀理財發佈公告稱,擬於2022年8月9日起對“中銀理財-穩富(季增益)007”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由2.7%至4%調整至2.5%至3.8%。

錢立豐補充,大多數人理所當然地認為錢一定會賺錢,但錢會賺錢是因為錢冒風險,對他的風險要有一定的補償。為什麼我們過往總覺得錢會以5%-10%的速度漲,是因為過去幾十年經濟一直在高速發展,錢交給理財機構很容易就能賺不少,給用戶的利息自然就很高。高發展的時代,資金的成本就很高。而對比來看,發達國傢的利率相對較低,因為這些國傢增長已經非常慢,一些國傢甚至是零利率或負利率。

“2017年資管新規征求意見出來時提到,中國的理財金額有22萬億。大傢之所以願意買這麼多,因為過去多年來一直能拿到穩定的回報,體驗感太好,用戶完全信這類產品。”錢立豐說。

事實上,大多數用戶並不清楚銀行理財的錢用來投資什麼。不過一個基本邏輯是,低利率的銀行理財大概率投資的是相對穩定的項目,利率越高,意味著它投資的產品收益也越高,相應的風險也越大。

錢立豐根據銀行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做一些倒推。從目前市面上主要的投資標的來看,他介紹,餘額寶這類貨幣型基金長期年化在2.7%左右,債券型基金長期回報在4%-5%,偏債混合型基金年化大概是9%左右。如果在此基礎上加入更多股票,長期收益更高,波動率也更大。他推測,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是將各種收益率高低不同的產品進行搭配組合。

對於有一定金融知識的人來說,錢立豐不推薦買銀行理財產品,因為它不透明,回報不確定,還有很多風險,而基金的信息相對透明,可以自己“做功課”。如果是純小白,他建議存銀行活期或定期,同時自己學習金融知識,也可以找一個靠譜專業的理財經理。

不過,銀行理財出現虧損的仍然是少數用戶。數據顯示,截至6月28日,市場上存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數量為18836隻,出現浮虧的有391隻,占總量的2%。

今年很多銀行理財表現不好,行業普遍的看法是因為資本市場動蕩。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對於一兩年內可能要用到的錢,銀行理財仍然是一個投資渠道,但投資者首先要對其有心理預期,即使是低風險產品,也可能虧損本金。同時,需要關註對應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資產配置比例,歷史凈值波動情況。另外,有的理財產品銀行隻是代銷,並不是發行方,代銷的產品審核風控是否嚴格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各方可能就相互推諉。

如今,不少投資者開始主動或被動接受一個現實,低風險的銀行理財並不是總能賺到錢。想賺取收益,每時每刻都要承擔風險。現實的殘酷,讓很多人接受深刻的投資者教育。

市場不再能“躺賺”,對投資者專業性的要求越來越高。


相關推薦

2024-04-01

的購買理財的金額是不超過450億元,其投資的理財產品為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包括結構性存款、低風險、固收類理財等。據順豐控股財報顯示,2023年其委托理財單日最高餘額中,用自有資金購買銀行理

2022-09-21

覺得如果把錢存活期利息低,“買基金和股票又怕虧本,銀行推銷的那些理財產品又太復雜,選來選去,隻能存利率比較低的定期。”他特意把30萬分成六份,5萬存一個定期,“這樣萬一臨時取出來不至於太虧本。”跟劉星想法

2023-01-29

目光投向穩健的儲蓄產品。而大額存單(20萬元起)作為銀行保本保息類的存款產品,因其具備高門檻、低風險等特點,熱度直線上升。“過去大額存單的受眾群體以低風險、穩健理財的人群為主,但如今正越來越大眾化。”銀

2022-10-12

,轉賬功能是京東金融APP推出的收付款業務,擁有轉賬到銀行卡(從個人借記卡轉賬到個人借記卡)和轉賬給朋友兩種轉賬方式。轉賬服務分為兩小時內到賬(夜間部分銀行最晚4個小時內到賬)和次日到賬。該業務依托京東科

2024-03-11

調後再入場做多。那麼,眼下是入手黃金的好機會嗎?有銀行理財師表示,金飾品由於有各種手續費和工費,即使將來金價大幅上漲,變現也不一定能賺到錢。建議投資者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進行長

2023-03-03

為“寧德時代”的app,裡面以提供理財投資產品的形式進行理財騙局,請問是怎麼回事?寧德時代(SZ300750,股價401.41元,市值9806.7億元)回復:我司並未運營“寧德時代”App及發售“寧德時代鋰電池”、“寧德時代專屬社會公

2024-03-01

美銀美林和富國銀行的經紀部門向客戶提供直接投資比特幣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凸顯出主流公司對該產品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因討論私人信息而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表示,這些銀行向一些擁有經紀賬戶的理財客戶提供比特

2022-07-13

融企業存款增加5.3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5061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9513億元。6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4.83萬億元,同比多增9741億元。上半年住戶存款增加超10萬億元上半年住戶存款增加10.33萬億元,這是什麼概念?這

2023-03-07

代幣,其中包括以太坊、dot、 solana以及cardano。來自美國銀行(BofA)的分析師還指出,智能合約代幣及其支持的基於區塊鏈的應用程序類似於股票世界的成長型股票,並且通常是科技股。美國銀行的分析師在2月24日的一份研究報

2022-06-28

,5傢機構獲配金額在30億元以上,而國泰君安、摩根大通銀行、巴克萊銀行分別以46.6億元、40.7億元和33.6億元排在本次配售金額的前三位。根據公告,寧德時代的資金投向分五大用途,主要包括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項目和新能源

2023-12-03

實際用於理財的資金僅為3億多元,其餘大部分資金用於銀行存款。從公司近兩年現金管理來看,橫店東磁並不熱衷於理財。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橫店東磁可交易性金融資產為6.58億元,其中有6.56億元用於理財產品。圖 / 橫店

2022-07-20

是,中科藍訊7月19日又發佈公告稱,要將IPO的募集資金進行理財。公告顯示,中科藍訊此次募資總額為27.50億元,扣除承銷及保薦費用、發行上市手續費用以及其他發行費用後,募資凈額為25.89億元。該公司在7月18日召開的第一

2022-07-13

防范和控制金融營銷活動的法律風險,特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關於進一步規范金融營銷宣傳行為的通知》等相關規定,制定以下金融類違規營銷內容治理規則。一 、禁止進行金融類欺詐營

2022-06-28

募集資金專戶管理,並與保薦機構、存放募集資金的商業銀行簽署瞭募集資金監管協議。剛剛定增瞭近450億元的天價融資,就拿出一半來購買理財產品,寧德時代14萬股東估計都感覺有點懵,感覺像是寧德時代變身“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