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長時間裡,存儲卡的容量都是2的N次方,比如2GB、4GB、8GB、16GB……但在CFast、XQD、CFexpress卡出現以後,市場上就出現80GB、120GB、240GB、325GB……等“非標準規格”。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正式動筆後,我發現這件事情並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講清楚的……
ET會盡量剝離掉與大傢關系不大的知識點,大傢在閱讀時也可以忽略括號和*內的部分。
另外,這篇文章包括科普和實測兩部分,看在ET碼這麼多字的份上,拜托大傢至少看到第二部分。比心!
科普
存儲卡、固態硬盤都以閃存顆粒(NAND Flash)作為存儲介質,而閃存顆粒本身是有擦寫次數限制的(即寫入壽命)。為平衡閃存顆粒不同區塊(block)的磨損程度,延長使用壽命,就需要借助一些預留空間 —— 這就是第1層OP空間(Inherent OP)。
幾乎所有存儲卡、固態硬盤都會因為因為第1層OP空間而產生容量差額,128GB存儲卡可用容量約為118GB、512GB存儲卡可用容量約為474GB……這個差額並不是固定值,但總體上會在7%左右。
大概是因為機械硬盤也會因為1000進制和1024進制而產生約7%的差額,所以廠商們並不會因為第1層OP空間而變更產品的標註容量 —— 所以,第1層OP空間的存在無法解釋為什麼會有標稱容量為80GB、120GB、240GB的產品。
* 1TB機械硬盤在操作系統內顯示的可用容量約為931GB。
預留空間不僅關系到壽命,它的大小還會影響存儲性能(特別是隨機讀寫和低可用容量時的性能)。所以,一些廠商就會在剩餘容量裡再劃走一部分 —— 這就是第2層OP空間(Factory-set)。因為又少一部分容量,廠商們必須要調整標稱容量:所以從128GB中衍生出120GB、256GB中衍生出240GB、512GB中衍生出500GB和480GB。
* 在固態硬盤上還有第3層OP空間,這裡不再展開。
小結一下:因為第2層OP空間的原因,所以出現120GB、240GB、480GB這樣“非標準”容量的產品。而無論是64GB、128GB、256GB這樣的標準容量,還是120GB、240GB、480GB這樣的非標準容量,都會因為第1層OP容量而產生標稱容量和實際可用容量的差別。
講完麼?不好意思,還沒有……接下來我們要講另一個因素。
閃存技術的最主要發展方向是密度更高、單價更低,與之相比,速度和壽命其實是排在次要位置的。從SLC、MLC再到現在的TLC、QLC,容量大、價格低,但也帶來“掉速”問題 —— 持續寫入較多數據時,寫入速度會出現斷崖式下降。明明存儲卡標稱速度超過1000MB/s,結果無法持續錄制2600Mbps(325MB/s)的視頻,這就是掉速造成的。
為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存儲卡廠商使用名為“全盤pSLC”的工作模式(p=pseudo,有偽/假的意思,也翻譯成“模擬SLC”),直白來說就是把當前主流的TLC閃存顆粒當作SLC顆粒使用。這確實能讓寫入速度成倍提高,而且幾乎不存在“掉速”問題,但代價就是可用容量隻有原本的1/3。
產品1:使用256GB TLC閃存顆粒,產品標稱容量為80GB,實際可用容量隻有約74.4GB。
產品2:使用512GB TLC閃存顆粒,產品標稱容量為160GB,實際可用容量為148GB。
產品3:使用1TB TLC閃存顆粒,產品標稱容量為320G,實際可用容量為298GB。
產品4:使用2TB TLC閃存顆粒,產品標稱容量為660GB。實際可用容量為614GB。
必須強調的是:市場上也有采用“部分pSLC”模式的產品。比如某產品的標稱容量為80GB,系統顯示規格為86GB,實測持續寫入超過16GB後出現掉速。推測它將48GB 空間設置為pSLC模式,獲得70GB低速+16GB高速的空間組合(實際可用容量接近80GB)。
這意味著連續寫入超過16GB數據後,清空緩存的速度會大幅下降容易出現卡殼情況,高碼率視頻拍攝也可能發生中斷。
* 在固態硬盤產品上,其實還有更靈活的OP空間和pSLC模式。
看暈?那隻記結論吧:並不是標稱容量為80GB、160GB的產品都不會掉速。尤其是一些價格比較便宜的產品,還要看看實際測試。
實測
無論是第2層OP空間還是全盤pSLC,都是以犧牲容量為代價換取更高性能。這樣做不僅會增加成本,並直接反應在售價上,同時還有一個更致命的問題:無法實現更大存儲容量(存儲卡能容納的閃存顆粒是有限的)。
以全盤pSLC模式的660GB CFexpress B型卡為例,它的實際容量(614GB)僅為閃存顆粒容量(2TB)的約30%,損失率高達70%!使用8K 60p高品質RAW格式拍攝時,一張卡隻能保存約15分鐘的視頻。無法實現長時間連續不中斷的拍攝,也意味著在拍攝項目時需要頻繁換卡、導出。
所以,有沒有不犧牲容量的實現方法呢?答案是有的:至譽Nitro系列“真速”CFexpress B型卡。這是第一款通過VPG400速度認證CFexpress B型卡,官方宣稱可以提供1700MB/s的持續寫入速度。
它的最大容量可以達到1TB —— 是的,這張卡並沒有使用全盤pSLC模式也沒有設置第2層OP空間。以我手中的512GB產品為例,實際可用容量為476GB,非常的標準!
測試這張存儲卡的時候,ET發現自己的電腦成最大瓶頸:USB 3.2 Gen 2x2接口雖然具有20Gbps的理論速度,但通過附加擴展卡獲得的方式通常會帶來性能損失;而我正在使用的SSD也無法實現每秒1.6GB以上的持續寫入速度……
總之,下面展示的數據隻是ET在自己電腦上測試得到成績,並不能完全反應至譽Nitro CFexpress B型卡的性能。升級電腦的想法已經提上日程,大傢多點贊、分享、轉發,ET就會有更大動力盡快付之行動。
在ET現有硬件配置下取得的順序讀寫成績。
在ET現有硬件配置下取得的200GB持續讀寫成績,可以看到寫入曲線接近直線。
從至譽Nitro CFexpress B型卡上將數據復制到電腦硬盤上,這時候電腦固態硬盤的持續寫入速度成很大瓶頸。如果換成雷電4接口讀卡器和更快的固態硬盤,理論上隻要約5分鐘就能完成512GB存儲卡的整卡復制。
說完理論測試結果,我們再來看看至譽Nitro CFexpress B型卡在相機上的表現。在尼康Z 9上,使用Nitro CFexpress B型卡可以在20fps+無損壓縮下連續拍攝約79張照片不卡殼(和官方數據一樣)、20fps+高效率☆下拍攝超過700張照片(超過官方數據,此成績受畫面內容影響),20fps+高效率下實現無限連拍。
根據無損壓縮RAW連拍時相機指示燈(約5.16秒)和拍攝後文件大小(約4.26GB),可以計算出機內的平均寫入速度達到約845MB/s!
而在視頻錄制上,我們也選擇V2.0固件增加的8K 60p N-RAW高品質格式,此時的碼率為5780Mbps,即每秒產生722.5MB的數據量。512GB的存儲卡,也隻能保存約11分鐘的視頻(相機會生成一個代理文件,占用約4GB空間)。錄制時,環境溫度約為27℃,11分鐘的高碼率連續寫入下,相機並沒有出現存儲卡過熱提示。
值得一提的是,至譽Nitro CFexpress B型卡還內置超薄石墨烯散熱片,可以更高效地將存儲卡內部溫度傳導到出去。
完成N-RAW視頻錄制後,測的存儲卡表面溫度約為50℃。(測量溫度時在外殼上貼3M膠佈,發射率0.97,距離0.15m,受設備限制,結果僅供參考)
我們測試時使用的至譽原廠讀卡器也具備主動散熱風扇,雖然全速工作時確實有點吵,但它確實能保障文件傳輸時的穩定性(對比不使用主動散熱的產品)。關於噪音問題,還好一次最多忍耐10分鐘。至譽也表示未來會不斷優化,直到徹底改善這個問題。
小結
尼康Z 9毫無疑問是消費類相機中對於存儲卡要求最高的產品,而至譽Nitro CFexpress B型卡則能完全勝任Z 9的要求。特別對於需要高強度連續拍攝的視頻創作者,至譽Nitro CFexpress B型卡可以說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選擇。
CFexpress存儲卡本質上確實是固態硬盤,但它尺寸小、散熱環境差,工況其實是比大多數電腦固態硬盤更嚴苛的,接近工業固態硬盤的使用場景。同時,由於相機的使用特點和續航能力,也決定CFexpress存儲卡無法像固態硬盤那樣利用空閑時間進行數據整理和優化……
至譽Nitro存儲卡向我們證明即使在這樣苛刻的條件下,依然能有不損失容量也能達成高速寫入、全盤不掉速的方法。我當然也很好奇他們具體是怎樣做的,得到的答復是“DRAM + 強力主控”。考慮到至譽本身就有面向企業級和工業級的產品,相信他們在解決這類問題上是更有經驗的。
最後,至譽Nitro系列存儲卡還具有IP67防水防塵和原廠數據恢復支持服務 —— 我希望大傢永遠用不到這兩個特性,但在小概率事件出現時,這確實能讓我們的重要數據多一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