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神醫,其不僅醫術高明,還開創望聞問切辨病論治醫學體系,其留下的醫學書籍珍寶,從古至今也一直對我國醫術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據報道,2012年,四川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900餘枚包含醫學內容的簡牘,由於在水中浸泡2000多年,殘缺、散亂現象十分嚴重,經過十多年的修復、還原、研究,目前整理出930支醫簡、2萬餘字內容。
這些醫簡被整理為《脈書上經》《脈書下經》《逆順五色脈臧驗精神》《犮(b)理》《刺數》《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經脈》《療馬書》8部醫書,內容涉及經絡、臟腑、針灸、湯藥等醫學知識領域。
更是首次系統論述中醫脈診原理,開創望聞問切、辨病論治之先河,是同歷史時期最大篇幅中醫理論與實踐著作。
其診斷手法、結論以及相對應的治法、方藥在後世仍廣為流傳,大名鼎鼎的《傷寒雜病論》都得算它後輩”。
在醫簡的整理、修復過程中,多次出現敝昔曰”的字樣,在查閱西漢早期文獻後,專傢們發現敝昔”就是扁鵲,而醫簡中所述五色脈診”也正是扁鵲所創,是後世公認的中醫脈診學的理論基石。
醫簡上的文字包括篆隸、古隸及隸書,因此判斷醫簡的年代約為秦末漢初,根據醫簡當中極具特色的齊國方言推斷,天回醫簡確為扁鵲、倉公所傳醫書(倉公為西漢時期神醫)。
再如《治六十病和齊湯法》一書所述的一百多個醫方,表明漢代已經用上中藥復方”,其中絕大多數藥物配伍仍為現代醫傢沿用。